来自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消息称,在投资回报机制明确、收益可靠、风险可控前提下,包括生态环保在内的多个重要板块可适当降低资本金最低比例,下调幅度不超过 5 个百分点。基础设施领域和其他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项目,可通过发行权益型、股权类金融工具筹措资本金,但不得超过项目资本金总额的 50%。地方政府可统筹使用财政资金筹集项目资本金。
但这也要求项目相关方加强风险防范和管控,这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必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项目收益。也就是项目方首付降低,意味着银行将增加出资,银行在筛选项目时将更加谨慎和严格。
以生态环保项目为例,项目运行期收益性好、付费能力强的项目将更具优势。如果再通过发行金融工具筹集一半的资本金,那么项目单位自有资金只需要 7.5% 就够了。
另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2019 年 1—10 月份,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也同比上涨 2.7%。环保产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国内环保上市企业到 2018 年底总市值近 8000 亿元。不过,行业关注度提升之后,众多企业在嗅到商机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根据我国去年 GDP 来计算,相匹配的理想环保投资应为 3.16 万亿元左右,而 2018 年环境产业实际投资总量,距理想投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囿于初始投资大、回收周期长、投资回报预期不佳等原因,“融资难”问题一直是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的瓶颈。尤其在 “去杠杆” 背景下,我国环保产业的资金缺口依然巨大,企业对于资金仍是 “喊饿” 的状态。诚如环保产业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如何体现在盈利和收益上,污染的产业所造成的一些环境污染和影响如何转化为成本。
目前,环保产业融资依然以银行及信用社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方式为主,渠道大致包括:银行信贷、债券融资、基金融资、股权融资、融资租赁等。
传统的融资方式具有筹资数额有限、限制条款多、财务风险大等弊端,此外回款期很长,再叠加现阶段资金成本越来越高。针对中小环保企业,由于规模小、风险高、轻资产,抵质押不足、信用资质不高等问题更加难以达到授信条件。
由于环保治理任务一般较急迫,在融资到位之前,项目资金全部由企业垫支。环保行业本身是一个依赖于发债的行业,高度依赖融资环境,受政策影响较为明显。
随着 “资管新规” 和 PPP 清库等工作的实施,环保产业中此前由于早期大幅扩张导致的资金压力进一步升高。而资本的逐利性必然导致更多资金从回报率低的行业向回报率高的行业流动。环保行业收益低、周期长,大多数环保企业当前还处于中小型规模,持术水平相对偏低,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投入—产出较低。
PPP 政策走向不确定性预期加强,金融机构对待 PPP 项目的放款态度由支持转向谨慎。反映在金融为环保产业提供支持的过程中,导致了金融作为 “血脉” 在对于 “肌体” 进行支持时流动严重不畅的情况。
受到此前部分环保企业债务违约的影响,现在资金市场对环保企业的认可度普遍不高,评估风险等级提高,发债难度加大。现在国家积极出台政策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这对很多以技术产品、服务见长但抵押品缺乏的环保企业来说,将起到提振信心的作用。
“打铁还需自身硬”。找准定位,也是企业能否成功 “上岸” 的重要因素。当前的环保行业政策渐成体系,环保督查更加全面化、常态化,环保项目愈加注重质量和效果。在大浪淘沙的产业趋势下,资本将优先配置到技术和装备领先的环保企业,环保产业投融资的技术创新导向将进一步显现。 |